“獨念蓬門下”的出處是哪里
“獨念蓬門下”出自唐代顏粲的《白露為霜》。
“獨念蓬門下”全詩
《白露為霜》
唐代 顏粲
悲秋將歲晚,繁露已成霜。
遍渚蘆先白,沾籬菊自黃。
應鐘鳴遠寺,擁雁度三湘。
氣逼襦衣薄,寒侵宵夢長。
滿庭添月色,拂水斂荷香。
獨念蓬門下,窮年在一方。
《白露為霜》顏粲 翻譯、賞析和詩意
詩詞:《白露為霜》
朝代:唐代
作者:顏粲
悲秋將歲晚,
繁露已成霜。
遍渚蘆先白,
沾籬菊自黃。
應鐘鳴遠寺,
擁雁度三湘。
氣逼襦衣薄,
寒侵宵夢長。
滿庭添月色,
拂水斂荷香。
獨念蓬門下,
窮年在一方。
中文譯文:
秋天悲傷地漸漸將歲月推向晚年,
茂盛的露已經凝結成霜。
湖澤中的蘆葦先變白了,
籬笆上的菊花自然而然地變黃。
遠處的鐘聲響徹寺廟,
大群的雁兒飛過三湘之地。
寒氣逼迫著薄襦衣,
寒冷侵襲著夜晚的長夢。
滿庭院里充滿了明亮的月光,
撫摸水面時荷花的香氣被收斂。
孤獨地思念著貧窮的家門下,
終年都在這一方困苦生活。
詩意和賞析:
《白露為霜》是唐代詩人顏粲創作的一首詩詞,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,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悲傷和對困苦生活的思念。
詩中以秋天的自然景觀為背景,通過描述秋天的變化,展現了歲月的流轉和不可逆轉的事實。悲秋將歲晚,繁露已成霜,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匆匆。蘆葦先變白,菊花自然變黃,描繪了秋天中不同植物的變化,寓意著萬物生命的消逝和衰老。
詩人運用對比手法,將自然景觀與人類活動相結合,進一步表達了對逝去歲月和困苦生活的思念之情。應鐘鳴遠寺,擁雁度三湘,通過描繪遠處鐘聲和雁群的景象,突出了孤獨和離散的主題,喚起讀者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。氣逼襦衣薄,寒侵宵夢長,表現了寒冷的氣候對人們的影響,以及寒冷環境下的孤獨和漫長的夜晚。
最后兩句“滿庭添月色,拂水斂荷香。獨念蓬門下,窮年在一方。”則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困苦生活的堅守。滿庭院里的明亮月光和水面上的荷花香氣,使人回憶起家鄉的美好和溫馨。而“獨念蓬門下,窮年在一方”,則表達了詩人長期在貧困環境下的艱辛生活,但依然對家鄉和親人充滿了思念之情。
總的來說,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,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悲傷和對困苦生活的思念。詩人運用自然景觀與人類情感的對比,以及富有意象的描寫手法,使詩詞具有深刻的情感內涵和思想內核。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,可以感受到歲月流轉和生命的無常,同時也能體味到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思念,以及對困苦生活的堅守和不屈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