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晷是什么意思解釋
日晷是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。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盤的中央裝著一根與盤垂直的金屬棍兒。也稱日晷儀,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,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,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,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。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,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“漢書·律歷志·制漢歷”一節: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“乃定東西,主晷儀,下刻漏”。
日晷名稱是由“日”和“晷”兩字組成。“日”指“太陽”,“晷”表示“影子”,“日晷”的意思為“太陽的影子”。因此,所謂日晷,就是白天通過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。
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。在一天中,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,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,早晨的影子最長,隨著時間的推移,影子逐漸變短,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;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,因為我們在北半球,早晨的影子在西方,中午的影子在北方,傍晚的影子在東方。
從原理上來說,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,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。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。由于日晷必須依賴日照,不能用于陰天和黑夜。因此,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,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,如水鐘,來與之相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