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吁嗟夫子沒”的出處是哪里
“吁嗟夫子沒”出自宋代李覯的《讀史》。
“吁嗟夫子沒”全詩
《讀史》
宋代 李覯
子長漢良史,筆鋒頗雄剛。
惜哉聞道寡,氣志苦不常。
心如蟲絲輕,隨風東西揚。
一事若可喜,不顧道所長。
公言絀原憲,俠賊乃為良。
仁義謂足羞,貨殖比君王。
黃老生六經,斯言固猖狂。
吁嗟夫子沒,兩觀無刑章。
予懷班孟堅,駁議何洋洋。
傳與后世人,慎思其否臧。
《讀史》李覯 翻譯、賞析和詩意
《讀史》是李覯所作的一首詩詞,描述了他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對當時社會狀況的觀察。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、詩意和賞析。
中文譯文:
子長漢良史,
筆鋒頗雄剛。
惜哉聞道寡,
氣志苦不常。
心如蟲絲輕,
隨風東西揚。
一事若可喜,
不顧道所長。
公言絀原憲,
俠賊乃為良。
仁義謂足羞,
貨殖比君王。
黃老生六經,
斯言固猖狂。
吁嗟夫子沒,
兩觀無刑章。
予懷班孟堅,
駁議何洋洋。
傳與后世人,
慎思其否臧。
詩意和賞析:
《讀史》這首詩詞以李覯對歷史的閱讀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為主題,表達了他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擔憂。
詩中首先提到了\"子長漢良史\",指的是李覯自稱是漢代良好的史學家。\"筆鋒頗雄剛\"一句表達了他筆下文字的力量和雄渾之處。
接下來,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于當時社會道德水平的失望:\"惜哉聞道寡,氣志苦不常\"。他感嘆道,可悲的是道德的傳承越來越少,人們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疲憊。
詩中\"心如蟲絲輕,隨風東西揚\"的比喻,描繪了作者內心的脆弱和敏感,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。
在詩的后半部分,李覯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對道德價值觀的反思。他指責那些追求個人私利的人們,將個人的利益置于道義之上:\"一事若可喜,不顧道所長\",并感嘆仁義之道已經被商業利益所取代:\"仁義謂足羞,貨殖比君王\"。
詩人還批評了一些儒家學說的傳統觀念,認為其中存在狂妄之處:\"黃老生六經,斯言固猖狂\"。他對于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對傳統觀念的質疑,體現了他對于社會變革的渴望。
最后,李覯表達了對古代先賢班固和孟子的敬仰,并呼吁后世人謹慎思考,審視社會現象,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:\"傳與后世人,慎思其否臧\"。
整首詩詞通過對歷史和社會現象的觀察,展示了李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憂慮和對人類精神價值的思考。他對道德淪喪、商業主義盛行和傳統觀念的質疑,表達了對社會變革和道義重建的希望。